癌癥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難以治療的疾病。而就癌癥的發病情況來看,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最為多見,約占全部惡性腫瘤的70%—80%。目前癌癥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致死因素,預計到2020年,每年死于癌癥的人數將超過1200萬人,75%的人死于癌癥。那么在我國癌癥發病情況最多的是哪些腫瘤? 
1、肺癌 肺癌是目前發病率最高的癌癥。吸煙是致肺癌的第一因素。環境污染是肺癌的第二因素。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曾提出,環境污染對人們肺部的傷害不亞于吸煙?諝馕廴臼钦T發肺癌的原因之一。 在大量會引發肺癌的原因,吸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項可預防致癌因素。全球肺癌死亡人數中有80%—90%是由吸煙導致的,而通過綜合性戰略:包括禁止煙草廣告和贊助商、提高煙草稅等,可以減少煙草消費。這些干預措施能有效降低癌癥死亡人數。 肺癌的治療以手術、放化療、生物療法聯合治療為主。 2、肝癌 江蘇省啟東縣是我國肝癌的高發地區。其發病原因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是最常見的致肝癌因素;其次食用被黃曲霉素污染的食品是第二誘發因素;長期飲酒、酒精肝、肝臟代謝性疾病、環境污染、化學致癌物、藥品的毒副作用等都是導致肝癌發生的直接原因。 肝癌早期癥狀僅為偶爾的肝區不適、乏力甚至無任何癥狀。 肝癌晚期癥狀:消瘦、黃疸、腹水、肝區痛等癥狀。 肝癌的治療以手術、介入治療為主,同時生物治療肝癌效果也相當明顯。 3、胃癌 胃潰瘍、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是胃癌的高發因素。另外食用燒烤食品、鹽腌食物、加工肉類、煙熏食物、紅辣椒等也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因素。 胃癌的早期癥狀:腹脹、噯氣、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胃炎癥狀,無特征性臨床表現。 早期胃癌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結合輔助生物或放化療等治療。 胃癌的晚期癥狀主要表現為:消瘦、嘔血或便血為主,治療較為困難,以姑息性手術、放化療聯合生物治療為主,有不錯的療效。 4、食道癌 河南省林縣是我國食道癌的高發地區。食管癌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占22.4%。食管癌的早期癥狀不明顯。愛吃較燙、辛辣的食物是導致食管癌發生的主要原因。另外,胃酸反流、肥胖、吸煙類等也是誘發食管癌的原因。也是增加食管癌的危險原因。 食管癌的早期癥狀不明顯,治療以手術為主,治愈率極高。 食道癌晚期治療以手術、放化療、生物治療等聯合治療為主。 5、結直腸癌 近年來結腸癌、直腸癌發病率呈急劇上升趨勢,尤其城市明顯。與高脂肪、高肉食、低纖維素、低維生素等飲食有關,因而要提倡健康飲食。 結腸癌、直腸癌早期癥狀多不明顯,晚期有便血、消瘦、貧血、腫塊等癥狀。結腸癌、直腸癌的治療,早期以手術為主,輔助以生物治療或放化療。 晚期以化療為主,輔以生物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愈率。 6、宮頸癌 死亡率居婦科惡性腫瘤的第一位。 宮頸癌早期多無明顯癥狀但仍有一些蛛絲馬跡如久治不愈的宮頸糜爛、息肉、白斑、宮頸病毒感染等; 中晚期可出現異常陰道流血、面色暗淡、消瘦、腰背痛、不能久立等。 宮頸癌早期治療以手術為主;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治療以手術、放化療、生物治療為主,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臨床治愈率。 7、乳腺癌 乳腺癌是世界上發病率僅次于肺癌和胃癌的惡性腫瘤,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癥。吃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晚婚晚育、精神壓力大、乳腺增生等是導致乳腺癌發生主要原因。年齡40—60歲之間、絕經期前后的婦女發病率較高。乳腺癌在我國是第7大發病的癌癥。乳腺癌可以做到早期發現的,只要本人按時自己自查就可預防發生。治療以手術為主,放化療為輔。近年來開始結合生物治療,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8、鼻咽癌 鼻咽癌占惡心腫瘤的31%,鼻咽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其誘因為鼻咽部慢性疾病、感染、嗜好腌制品等,治療以放療結合生物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鼻咽癌5年生存率約60%。 9、白血病 白血病簡稱血癌,其發病因素主要為: 一、化學因素:如新購置的汽車、家具、新裝修的住房等與含有大量“苯及其衍生物”等易揮發的工作、生活、學習環境,亞硝酸類物質、保泰松及其衍生物等,治療癌癥的化療藥物、一些藥品如氯霉素等的毒副作用,空氣你、水污染等。 二、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等微生物感染有可能也是誘發白血病的重要因素。 三、物理因素:如電磁波手機、電視、無線電發射的電磁波,各種電離輻射如醫療器械CT、核磁共振、X線攝片、X刀等,光輻射包括可見光和不可見光。聲波污染、噪音等可聽和不可聽見的聲波危害。 四、遺傳因素。 五、其他一些疾病的合并癥等。 白血病早期癥狀無特殊,僅有無力、疲勞感、偶爾的發燒等,晚期癥狀主要為感染、出血、貧血、消瘦等。 治療白血病以化療為主,生物治療,骨髓移植為輔;化療毒性大,一定要堅持聯合生物治療以預防、減輕甚至消除化療的毒性反應,增強化療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患者有完成全程化療的可能性,提高臨床治愈率。 10、淋巴癌 淋巴瘤俗稱淋巴癌,其發病因素、治療基本和白血病相似,就不再累述。 國際抗癌聯盟主席大衛·希爾教授介紹說:“大約40%的癌癥是與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傳染病、感染、環境污染以及環境或職業相關危害所引起,這占有一個很大的比例,表明腫瘤癌癥具有潛在的可預防性!笨傊,癌癥的發生對于個體來講,有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如空氣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遺傳因素、藥品的毒副作用、居住環境的電離輻射等;可控因素個人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鍛煉身體、飲食健康等。愿人類早日戰勝癌癥、幸福生活。ㄎ模Acmen)
|